- 以一个“不知道”
- 当作一个原点
- 每一个信念呢
- 都要在后面……简单来讲是加一个【吗】字
- 要先存疑
- 这才是承认事实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
- 是健康的心灵最基本的元素
- 因为
- 人类最大、最权威的信仰
- 其实不是大宇宙的真理、不是你自以为皈依的上帝神佛
- 而是我们自己里面的
- 这个由自己的信念结成的我执坨坨
- 你太把我执构成的自我当成你的上帝了
- 《庄子》说人的头脑是【师心者】
- 【把自己的心
- 当成了权威教主来崇拜】的一名狂信徒
- 凡是和你相信的不一样的
- 你都要否定、想要辩倒它
- 结果
- 反而变成看不到大宇宙的真相了
- 所以
- 道家的第一步
- 一定是打残你、损你
- 《老子》说的【为道日损】
- 所以
- 道家真的不是宗教
- 它是科学
- 用来寻找上帝的一门科学
- 宗教都会叫你【要相信、不要怀疑】
- 道家却是先要让你主动去制造出信仰危机
- 既然是科学
- 自然也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
- 只是探究事实、寻找真相而已
- 人为什么活在罪恶感里面啊
- 比如说你有一个信念是【吃了甜点就会变肥】
- 所以你就不敢吃甜点、吃了甜点就有罪恶感
- 对不对
- 那你就要在这条信念后面加个【吗】
- “吃了甜点
- 真的会肥……吗
- ”其实有很多人
- 吃很多甜点还是很瘦
- 对不对
- 所以你相信的这个信念是伪科学
- 不是绝对的真理
- 我们常常都不小心把一些伪科学的内容
- 当作是绝对的真理了
- 或者有些人
- 会不小心相信了什么“女人超过三十岁不结婚就是败犬”对不对
- 所以她超过三十岁没结婚
- 就觉得【我真差劲】
- 是不是
- 自我感觉就不良好
- 就自卑啦
- 可是他如果加一个【吗】的话
- “女人三十岁不结婚真的就是败犬……吗
- ”那想一想
- “说不定不是败犬哦
- 说不定是世界上的男人不够好而已
- ”中岛美雪的那首《男人缘》写的嘛
- “我的男人运
- 其实从来都不差
- 只是
- 那么好的人
- 世是怎么可能会有……泪……”就像这样子
- 对于自己的信念或是道德观
- 一个一个去解离它
- 把你称之为【自己】的那个信念坨坨
- 一小截一小截掰断
- 拆到后来
- 你的人格就会散成一小片一小片的
- 以我而言
- 国灰丧我法已经练了十几年了
- 我可以跟各位讲
- 我的经验是
- 当你所有信念都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时候
- 你就会变成一个人格非常破碎的人
- (这
- 值得高兴的吗
- )因为
- 信念要一条沾粘一条、结成一大坨
- 你才会形成人格
- 可是当你没有结成一坨的时候哦
- 你就会发现
- 比如对我爸爸
- 拿【父母应该多关心小孩】的观点来看待他
- 我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恶的人
- 可是
- 换个像在看卡通化合物的观点来看
- 又会觉得这个角色很有趣——我朋友在听我抱怨我爸爸的时候
- 都是在笑
- 没有人在为我落泪的啦——同样是【他懒得理我】这件客观事实
- 从【你应该爱我】的观点
- 会觉得“这个人对小孩很冷漠
- 差劲
- ”可是换一个“人终究是要学会自己爱自己”的观点
- 我又觉得这个人是【疗愈系的父亲】
- 对不对
- 如果从【自由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】的观点
- 我就觉得“他好好哦
- 给了我好多的
以一个“不知道”,当作一个原点,每一个信念呢,都要在后面……简单来讲是加一个【吗】字。要先存疑。这才是承认事实、承认自己的不知道,是健康的心灵最基本的元素。
因为,人类最大、最权威的信仰,其实不是大宇宙的真理、不是你自以为皈依的上帝神佛,而是我们自己里面的,这个由自己的信念结成的我执坨坨。你太把我执构成的自我当成你的上帝了。《庄子》说人的头脑是【师心者】,【把自己的心,当成了权威教主来崇拜】的一名狂信徒,凡是和你相信的不一样的,你都要否定、想要辩倒它。结果,反而变成看不到大宇宙的真相了。所以,道家的第一步,一定是打残你、损你,《老子》说的【为道日损】。
所以,道家真的不是宗教,它是科学;用来寻找上帝的一门科学。宗教都会叫你【要相信、不要怀疑】,道家却是先要让你主动去制造出信仰危机。既然是科学,自然也就无所谓道德不道德,只是探究事实、寻找真相而已。
人为什么活在罪恶感里面啊?比如说你有一个信念是【吃了甜点就会变肥】,所以你就不敢吃甜点、吃了甜点就有罪恶感,对不对?那你就要在这条信念后面加个【吗】:“吃了甜点,真的会肥……吗?”其实有很多人,吃很多甜点还是很瘦,对不对?所以你相信的这个信念是伪科学,不是绝对的真理。
我们常常都不小心把一些伪科学的内容,当作是绝对的真理了。
或者有些人,会不小心相信了什么“女人超过三十岁不结婚就是败犬”对不对?所以她超过三十岁没结婚,就觉得【我真差劲】,是不是?自我感觉就不良好,就自卑啦。可是他如果加一个【吗】的话:“女人三十岁不结婚真的就是败犬……吗?”那想一想:“说不定不是败犬哦?说不定是世界上的男人不够好而已?”中岛美雪的那首《男人缘》写的嘛:“我的男人运,其实从来都不差,只是,那么好的人,世是怎么可能会有……泪……”
就像这样子,对于自己的信念或是道德观,一个一个去解离它,把你称之为【自己】的那个信念坨坨,一小截一小截掰断。拆到后来,你的人格就会散成一小片一小片的。以我而言,国灰丧我法已经练了十几年了,我可以跟各位讲,我的经验是:当你所有信念都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时候,你就会变成一个人格非常破碎的人。(这,值得高兴的吗?)
因为,信念要一条沾粘一条、结成一大坨,你才会形成人格,可是当你没有结成一坨的时候哦,你就会发现:比如对我爸爸,拿【父母应该多关心小孩】的观点来看待他,我会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恶的人。可是,换个像在看卡通化合物的观点来看,又会觉得这个角色很有趣——我朋友在听我抱怨我爸爸的时候,都是在笑,没有人在为我落泪的啦——同样是【他懒得理我】这件客观事实,从【你应该爱我】的观点,会觉得“这个人对小孩很冷漠,差劲!”可是换一个“人终究是要学会自己爱自己”的观点,我又觉得这个人是【疗愈系的父亲】,对不对?如果从【自由是生命最宝贵的礼物】的观点,我就觉得“他好好哦,给了我好多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