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道病-第五十页

所以这对夫妻,他们之间的沟通模式呢,渐渐地,就变成了这个样子:好像太太是一个大大的教主,而先生是一个小小的信徒。然后,这位先生就被他太太硬拖着去上很多心灵成长方面的课。但是那位先生都因为“已经被太太数落成这样了……好像不应付一下也不行。” 就抱着这种跟太太应酬应酬的心情,半死不活地来上这种课。他就蛮被动的,觉得说:“好嘛,你要我成长,你就告诉我要怎么成长啊,你说了我就做嘛!这样总行了吧?”他的表面意识是呈现这样的状况。这【成长的动机】是来自于【想逃过太太的催逼】的代偿反应,并不是他内心真正的渴望。

可是呢,好比说夫妻一起去做心理咨商,这个先生跟他们的心理咨商师讲话,咨商师问他:“你有什么问题?”这个先生就转过头去看着他的太太说:“你告诉他我有什么问题啊!”

也就是说,在这样的一个【教主/信徒】的关系里面,这个先生已经顺理成章地,把他对自己生命的感觉,全部都推卸责任给他太太了。因为他太太已经扮演了权威角色嘛,这个太太永远都会告诉他:“你应该怎么做、你应该怎么想”……之类之类的。所以他对他的生命就不必有责任感了:“反正就是你说了算嘛,我说的都不重要。”

出现在夫妻身上的这种【教主/信徒】的模式,或是说【拯救者/被拯救者】的角色,以我们《庄子.应帝王》篇教我们要反省的,就是:【我们要帮助一个人好起来,真的可以扮演一个教主或救助者吗?】因为,我脑海中幻想出来的这个故事,里面会深深地刺到了我本人。也就是说,职业是教书匠的我,真的可以以一个老师的立场,去告诉别人【你应该怎么做】吗?

因为,在我脑海中这对夫妻的这个幻想剧里面,其实,这个太太讲越多的“你应该”,那个先生就越偏离自己的内心,因为,他再也不需要感觉自己的feeling tone是什么了;自己的内在呼唤是什么,他不必感觉了。因为都是太太说了算嘛,对不对?同时,他也愈来愈失去能量,因为力量是和责任感成正比的东西;没有责任,就没有力量。

那甚至,如果有一天,这个太太,有一点点醒悟,她跟先生讲说:“你要正面地去探索你的内心,你要诚实、你要讲出你真正的感受来,这样子我们才知道你生命要的是什么,而不是一天到晚这样半死不活的啊。”你以为这个先生,会能够讲出来吗?

在我内心的故事里面,其实这个先生是很精明的人。因为他深深地晓得一件事,就是:如果,他真的把自己诚实的真心话讲出来了,而他的太太又跟他讲说“噢不不不,你不应该这样觉得”、“不应该这样想”、“这样子不应该……”,用这么多【不应该】,把他全部否定掉的话,这种【叫人大鸣大放,之后再秋后算账】的,像是“耍人、欺骗人家感情”的行为,诚心实意地来个四次,就足以让这个人伤到心灵崩溃了。所以,他敢讲吗?

可是这个太太还是会继续鼓励他啊:“你要讲出来啊!”“你要怎样怎样啊!”“我来帮助你成长啊!”“你就是必须成长!”可是走到这个地步,这先生已经搞不清楚到底什么叫做【成长】了。因为:【总而言之就是你嫌我不够好嘛!如果我“成长”了,不就证明你是对

分享到:

评论0

  • 您的称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