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庄子》:罔两问景,心之黑暗。

《庄子》:罔两问景,心之黑暗。

在<齐物论>中,倒数第二段。有这么一则寓言,【罔两问景】,[罔两]是影子的影子。

寓言大致讲:罔两问影子,“为什么你刚走一走又停下?为什么你刚坐下又起来?你这个人到底有没有主权?”影子是在跟那个更真实的人在动。所以,影子当然是没有自由的。可是,问题在于,罔两责怪影子时不自知,自己其实是更加没有自由的。
影子被罔两这样问,就有些恼火的说“我是因为有一个什么主体控制着我,所以我才这样。可是那个控制我的主体,说不定也有别的东西在控制他。不然你是让我长出蛇的鳞片,还是长出知了的翅膀,可以自由单飞?我怎么知道我为什么没有自由?”

如果我们把对话,作为象征物的调性,对应到生活类似的地方。对于某些事,我们常常是受【更巨大的力量支配而不自觉的】。人会在生活中一而再,再而三的遇到类似的问题搞到自己。会有很多机会感觉到【自己是命运的受害者】。为什么我在这家公司又遇见讨厌的老板?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上又遇见讨厌的人吵架?

所以,这些我们觉得很倒霉的事情,背后会不会有什么东西,在引导着自己去【经验这件事】?当我们觉得,走不出这些【厄运漩涡】的时候,自己有没有更多一点的【度量】。再去看见【厄运漩涡】的本质在哪里?

另外,我们处在自己的【设定】中。让人会觉得比较困难的是,这都是半无意识做出来的选择。让你不断重复【命运中】那个被【诅咒的设定】。难为点在于,自己无法有有意识地看到,是【我们自己在导演这出戏】。如果想推卸责任,就直接讲【我没有这样啊!】算了。

因此,很多人可能会认为【有意识的部分才是我】,这是自己认为“善”的动机。而看不到【自己无意识的部分】“黑暗面”的动机。而心理学讲【无意识】的部分,的的确确会对我们有影响。当自己被隐藏着的【观念、念头、执着】,或者说久而养成的【习性】,【控制】的时候,就处在一个【罔两问景】的状态。

而《庄子》练习、实践久了,对于自己【无意识】的部分。以结论而言的话,要认识【我到底是什么意思】。最好的方法是:不要从【自己认为的动机去看】,而是从,自己当下的【实际行为,以及之后造成的结果】去评估。

所以,我们在重复经验【不好的】结果时,不如就容许自己反省。承认在【意识底层】是否隐藏着,自己的【黑暗面】,那个【罔两问景】的部分。有什么隐藏着的【意识残念】在支配着自己。然后再去向内找:可能是在成长的过程,甚至更早童年,曾在下意识中被植入了某种【念头】一类的东西。

重点是,我们要消化掉内心的【程式】,就必须深入到自己【意识的基盘底层】,去勤奋地寻找,在什么地方被灌输了什么样的程式。这样的,全面对内在【负起责任】的一个作为,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心,从这些制约中得到解脱。因为,我们在自己内在得到解脱的时候,我们在外在有形的世界才能得到自由。

所以,在这一点上面,要让自己越来越有【勇气】,从【客观外部观察】,去看到,如实承认哪些是【隐藏黑暗中的设定】。

讲到这,又回到<齐物论>的基本功,承认事实的练习。如果真的能够练成。你就能印证到开篇南郭子綦讲的【吾丧我】。

分享到:

评论0

  • 您的称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