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对【有道之人】的解读

庄子对【有道之人】的解读
初学者阅读《庄子》,在实践时,会忽视【增上慢】的问题。并不会晓得【道行之而成,物谓之而然】的重要性。庄子强调,【道是实践出来的】。

那些觉得自己有慧根的求道之人。并不知道,【大音希声】的【常识正确】是多么的重要。反而去追寻“高深莫测”的大道理。

很多求道之人,在追寻“高深”的道理时,站在真理高处,反而不能守好,最接近【道的普遍性正确事物】。而【普遍正确性,是道的特征之一】,在理论世界很难存在普遍性。

《庄子•知北游》篇,庄子告诉东郭子[道在屎尿中],引出【每下愈况】来提醒,只有在生活【最低处】实践,通过步步验证,才有可能接近道。道并不是高深莫测的,它需要从生活的最低处实践,你才会有得【德】,通过德与道有接触。

《庄子•齐物论》篇中提到,

【庸也者用也,用也者通也,通也者得也,适得而几矣】

[庸]这个东西就是[用];[用]就是[通];[通]就是[得];到了[得]就差不多了。

【庸】,就是[常识的范围],可以【用】在生活中,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正确。不要打高空、讲理论,也不要去想伟大的道德正确与否,就老老实实的站在一个【实践角度】。去积累生活中的【常识】。

为什么要生活在可实践、可验证的范围里面?

因为这样才有【通】可言。【通】就是【普遍性正确】,不管在哪里操作都是对的。它是道的特征之一,任何情况下没有例外,叫普遍性。

也就是说,你只有在【生活的常识范围里】才可以找到普遍性正确的东西。在【理论的世界】很难有普遍性正确的东西。

到了【通】,得到普遍性正确的东西,你才会有【得】——跟道有接触。【得】和【德】的语感是相通的。所谓【得】是某种你可能一下子看不见的东西叫【道】。但是,你籍着实践【德】可以让你【得】到【道】。所以,【德是为了得到道而存在的工具】。

【适得而几矣,因是已。已而不知其然,谓之道】。

实践庄子的人,会安分的【寓諸庸】,做到安于平凡,以一个普通人,活在普遍性正确的世界里。他就会停下来,停止挣扎、辩论。且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停下来。庄子说,其实你停下来,是因为你活在【道】的里面了,不需要再追求什么了。这才叫【有道的人】。

分享到:

评论0

  • 您的称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