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说过,分工化的组织有造成邪恶之虞。我也描述了分工化的个体如何将所属职位的道德责任, 推诿至整个组织机器内其他分工的小齿轮,或是诿过至整个组织机器。甚至我在提及个体于群体中 扮演追随者的角色,所面临的退化时,我所指的就是分工化后形成的现象。追随者并非一个完整的 个体;接受既非思考者或领导者角色的人,即是疏忽了个人在思考及领导方面的能力。再者,由于 思考及领导不再是此人所专擅,或是他的职责所在,因此往往罔顾自己的良心。
从考量分工化的个体转而评估分工化的群体,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危险力量在其中运作。巴克特 遣部队是一分工化的群体,它并非为了踢足球、筑水坝其或自给自足等宗旨而设,仅只是为了搜寻 及摧毁在一九六八年期间出没于广艾省的越共。
务必切记,分工化鲜少是偶发或任意形成的结果;往往是经过高度的淘汰筛选过程。我之所以 成为精神医生,绝非出于意外,而是因为我选择担任精神医生,且有选择性的完成迈向此~专业分 工角色所需的预备功课。此外,不仅是我选择了精神医生的角色;我也被社会所选择。我在各种不 同的阶段历经了层层的考验,以便得知自己是否符合资格6每一专业群体均是自我选择及群体淘汰 筛选下所产生的特定品种。举例而言,倘若你前往参加精神医生会议,不妨观察与会人士的穿着、 措辞用语及论调,就会断言,我们这群人确实是自成一体的圈内人。
再试举警务人员这一较典型的例子。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警察,绝不是出于偶然。起初,只是 因为特定类型且想要当警察的人,前往应征工作,比方说,出身中下阶层、精力充沛、积极、传统 制约的年轻人最可能在警界谋职;而害羞腼腆、动脑型的年轻人则否。该工作在性质上。一方面允 许警察在法网之内显露某种程度的侵略行为,同时也经由尊重法律的结构化组织,对侵略行为加以 牵制。因此,警务工作切合一流年轻人的心理需求,自然而然吸引他们趋之若鹭。可是,倘若在受 训中或初期出使任务期间,发现了该工作无法满足自己,或是与其他的警察同僚无法相处,那么势 将以辞职或遭解聘,结束警务工作之途。最后产生的结果是,警务工作的每一分子彼此具有高度的 同质性,截然迥异于反战示威者或大学英文系学生等其他类型的群体。
从上述的例子,我们可以发觉.分工化的群体具备了三大原则。第一,分工化的群体将会发展 出群体自我膨胀的属性。第二,分工化的群体尤其容易自恋、自以为尊,且假设其他同质的群体皆 非,惟我独是。第三,社会一般经由自我选择的过程,聘雇特定类型的员工,执行分工化的角色, 例如:雇用精力充沛、传统制约的男子执行警务工作。
之前已经提到,巴克特遣部队是一分工化的群体,只为了搜索及摧毁南越的广艾省境内的越共 而设。但读者可能不知道,在筹设部队的过程中,涉及了无数筛选淘汰及自我选择的过程。尽管当 时的美国人民是被征召入伍,但是巴克特遣部队的成员几乎不是从美国大众中随机抽选而出。社会 中多数的反战论者借着前往加拿大,或宣称拒绝服兵役的声明,豁免当兵。想要逃避前线作战的温 和派反战分子,往往选择应征人伍军队,而不愿被征召入伍。因为采取应征人伍一途,他们可以选 择进人空军、海军,或非战斗兵种。巴克特遣部队的组成分子包括:刻意选择战斗部队的职业军人、 主战的年轻人,或是可免掉步兵兵役的年轻人一一但是基于某种原因,却无法避免者。
—直到一九六八年年底,也就是美莱村事件发生之后,参与越战的美国兵种几乎清一色为志愿 兵。前往越南作战可以说是无数职业军人梦寐以求之事,象征了获颁勋章、作战的刺激感及保证升 官发财等好处。当时被征召入伍的年轻人也适用于独特的志愿兵制度,只要是志愿前往越南作战的 士兵几乎可以得到三项奖励:立即变动职位、放大假及获得一笔奖金。一直到美莱村事件发生之后、 美军更进一步扩大介入越战之前,上述的诱因足以确保志愿充当炮灰的人数不虞匮乏。
以下的典型人物也许可以用来诠释一九六八年的美国社会、美国军方以及在越南作战的军队小 组之间的关系。且将这一个案中的典型人物称为赖瑞,并假设他来自爱荷华州。赖瑞在家中六个孩 子中排行老大,以务农为主的父亲整日酗酒,母亲则疲累过日子。从赖瑞青春期起,他显然凄惨度 So赖瑞在一九六五年刚过十六岁那一年,即遭学校退学。他一连串从事数份I临时工作,勉勉强 强养活自己,然而所赚的钱仍然不足以支付汽车保险费、瓦斯费,以及嗜酒如命的生活。一九六六 年十一月,赖瑞在加油站抢劫而遭逮捕,当地政府虽然乐于扫除赖瑞这一一社会公害,但又不愿增 加州立监狱的犯人人数,或加重税务的负担。毕竟赃款失而复得,且未造成更大的伤害。于是,该 郡的法官提供赖瑞两条路让他选择:加入陆军,或是关进监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