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课程,第一顺位的目的,在于让学习者「厘清」中医世界的两张最基本的人体地图(paradigm),而这两张地图,也是临床中至为重要的「方剂学版图」。
也就是说,在中医的世界,可以说,存在着不容混淆的「两种不同的」身体系统:
其一,是所谓的「五行」:肝胆属木,心小肠属火,脾胃属土,肺大肠属金,肾膀胱属水。其中依阴阳虚实的属性,而编织出一幅活泼泼的相互传变与生克。而各脏与各腑的调理,各有其辨证、平脉,与用药的路径──此为《黄帝内经》、华佗《中藏经》、张洁古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》所奠基的人体地图。
另一幅,则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所揭示的,「六气」所构成的人体图像:太阳经的寒水之气,阳明经的燥金之气,少阳经的相火之气,太阴经的湿土之气,少阴经的君火之气,厥阴经的风木之气。而人体中的六气所受的伤损,则呈现的疾病症状,又是别一种样貌。治疗的取径与方式,又与五行其阴阳虚实的调理,颇多歧异。
这两张地图,彼此之间无需妥协,各成章法,却叠合出了我们人人熟悉而又陌生、诹崊s又隐晦的生命经验──「身体感」。
因此,作为中医的学习者,如果不能分辨得出:自己是在面对「哪一张地图」所显示的画面及疾病感受,辨证用药,终究是无法「一个萝卜一个坑」地安稳流畅,往往一出手,反而打错了地方。
这是中医方剂学非常基础而平实的部分,本不值得任何中医人以之炫技显奇。但,如今的中医学习者,却往往忽略了这个最基本的版图,乃至于一味药、一个方子,一出手,就象是扔在大街口的一封情书,地址不详,怎样也寄不到收件人的手中。
中医的学问,纵有浩瀚的深海值得探寻,但在开始的第一步,总是要先踩稳「平实、安稳」的心境,才有可能支援更长远的学习之路。
本课程的规划,一开始先以「脉诧嵙暋谷胧郑寣W员能先聆听到些许自己身体的声音,从而分析五脏六腑各处于「阳实、阴虚、阳虚、阴实、阴实化火」的阶段时,可以如何辨证辨脉,并介绍可使用的诸多方剂、以及穴位疗法,让学员能先安稳于第一张人体地图的种种风光。
并且,也会兼及「五脏与情志」的议题与实修,让大家能够体验到:心灵的疗愈,与肉身的疗愈,并非二分。
而本课程的第二阶段,则是将所有脏腑重新洗牌,以《伤寒论》六经传变的角度,从桂枝汤、白虎汤、柴胡汤、真武汤……等等重要「经方」的临床使用手法及脉裕瑏顸z证「六气」之为物,其病变如何地与五行的观点「和而不同」地咦髦
而期待以这样的学习方式,让学员能够理解,「古方(经方)」与「后世方(时方)」的主场和专攻,是如何地各有其所用之处,无所谓孰优孰劣,而只是「适用与不适用」的情境差异而已。
「五」与「六」的世界介绍完了,将之合而为一,则形成「五吡鶜狻沟耐蒲莘匠淌剑好恳荒甑拿恳欢尾煌墓潥猓鯓芋w质的人,容易有什么样的病变?而又有如何各自适用的治疗方案?由此而亦可明了:没有所谓普遍通用的养生法,每一个时间点,对于每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,都有属于自己最适切的调理方式。整件事是极之细致体贴,而不适合「一言以蔽之」的。
至于最后两幅道门的人体地图,限于时间,不能将它作为本课程的最大主题,只能大略介绍其修证实践之法,兼及奇经八脉的虚损与修补,及其各自所选择之取径(approach)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