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眼睛,然后就是说:“我是谁?我在哪里?啊?噢!我是庄子,庄周!”就是那种忽然发现自己不是蝴蝶了傻掉了。那“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?胡蝶之梦为周与?”就是那个时候他的感觉是,有点搞不清楚片刻哦,他会有一个怀疑,就是到底呀谁是梦、谁是醒啊?就是,是蝴蝶做梦,梦到变成庄子;还是庄子做梦,梦到变成蝴蝶呢?在这个当下还真是难以分辨!我是觉得这个难以分辨的感觉的的确确是存在的。尤其是当我们的头脑哦,还没有非常制式化的时候。各位同学你们不晓得有一个经验哦,就是在我们比较小的时候,有的时候一觉醒来的时候,要花一些力气才能搞清楚“我在哪里?我是谁?”有没有这种状况?有,对不对!就是说,好象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讲,还没有那么真实,就是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自我粘接在这个世界。可是这种醒来不知道自己是谁、不知道自己在哪里,你好象搞了半天才想到“哦,我现在是谁谁谁、我现在在哪里。”这感觉可能过了十几、二十岁就比较稀薄化了,对不对?就是会比较…那会慢慢地淡去,就是我们慢慢变成被关在自己的自我里面。那我就记得我小时候,好象是三岁多的时候哦。有一次,我姑姑带我去猿山动物园。在那边看猴子的时候啊,看得太靠近了,然后呢猴子就伸出一只手从笼子里面出来抓住我,然后后来几个大人想办法把猴子的手扒开,然后才把我拔出来这样子。那时候我觉得我是很小很小的小孩,就是可能连话都还讲不好的那样一个情况。然后呢,我那天晚上回家哦,就做了一个梦,梦到其实我呢,是一个猴子山的猴子。然后呢,这个身为人类的小孩子呢,是假的。是我身为一只猴子做梦梦到的。所以呢,当我是一只猴子的时候,看到我做梦梦到的那个小孩走到我笼子前面的时候,我非常生气,要告诉他他是冒牌货,我才是真的!然后我就用力抓住那小孩子的手!如果小孩子、天哪 !三岁小孩子不会想到这种剧情啊!是有点太复杂了,不应该是小孩子的梦。就是比较大人的剧情嘛!
只是我想说这******,而且我梦到那个梦之后醒来之后啊,我真的连续好几天都很担心哦,我担心会有一天忽然醒来发现其实我是猴子怎么办?!那这样子的话,自然疼爱我的爷爷奶奶、还有我眼前这些美食跟卡通片的什么孙空喜欢喜欢……都没有了,怎么办?日子怎么过!我就连续三、四天都在担心!不要醒!不要醒!我怕我醒来之后发现我果然是一个猴子做梦梦到自己是人!就是,我就是觉得小孩子的的确确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,就是自我的框框还没有那么清楚。那么他就说[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]啊。他说那身为庄周的这个人跟蝴蝶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分开来不同呢?那那个分开来的过程,[此之谓物化],那物化啊,如果用英文来讲的话就是客体化。就是人到底是意识发展到什么样的一个阶段,开始会分割成这个是我、这个是你呢?这个把对方看成一个他者,看成一个“object”,就是“我是主体、他是客体”的这个分裂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发生的。而这个东西也是齐物论在修炼的一个重点。就是我们这个分裂的过程我们能不能把它倒转回去。呃,如果同学要看专门书的话啊,我这边随便拿两本算是休闲书来跟你们说,就是说你们如果自己随便去书店找来翻翻也可以。象这一个书里面哦,有一个很大块的章节在讨论婴儿的物化。就是他讲说,就是简单来讲就是说,当一个小孩子哦,还在他妈妈的肚子里面的时候,他的个体化的程度是非常的淡薄的。也就是他如果他周遭,半径几公尺之内哦,如果他爸爸在生气,他会觉得是他自己在生气;如果他妈妈在难过,那小婴儿会觉得是自己在难过。就是他周遭的人的情绪跟自我都是他的自我。然后,出生之后呢,他哭了,妈妈会拿奶来给他喝。那这个在小婴儿一开始的意识里面也不知道妈妈是别人喏,是觉得我哭然后奶就来,这个动作是好象是我伸一只手去打自己身上的苍蝇一样。就是他不觉得拿来奶的妈妈是别人哦,那个是他的自我的一部分。所以我只要哭,就是哭就好象我伸手拿奶,就这样。然后渐渐渐渐地小孩子的意识才能够发展到觉得那个东西是别人。那人在这个物化、客体化的过程里面就会牵涉到一些他的情绪或者信念如何发展出来,这些、这些的事、状况。那,只是这个书我觉得…这两位作者的书哦,我会觉得同学如果是看,看这个书的话它的趣味也是它会给我们一些主题,让我们想一想、玩一玩。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两位作者的力道不在书上。因为他们,这两位作者是那个加拿大的**吧,一个心理谘商的一个机构的主持人。他的心理谘商机构叫黑登。那那个,他们这两个人他们的力道其实比较是在于心理团体。就是他们象那个特别会经营代理他们的课的那个报名的,比如说台北的什么吕序利基金会之类的。哦,就是所以他们的力道我觉得比较是在成长团体里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