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怕别人难过
- 就说不要难过了
- 不要难过了
- 我看的别人在安慰他人
- 我就觉得这个在安慰别人的人好残忍呀
- 就好像指着一堵墙
- 三公尺嘛
- 你就跳过就好了
- 不要被铁丝网勾到
- 人家没有练过
- 你觉得跳过去有可能吗
- 所以同学应该放宽心
- 我不会对你挑三挑四的
- 等你苦练庄子十年之后
- 再有什么练不成的地方
- 我再来挑你嘛
- 对不对
- 现在人呢怎么可能呢
- 是不是
- 大家都是一块璞玉呀
- 讲好听点事璞玉
- 不好听就是没有一点功力的状态
- 所以这个事情是不得不看开
- 庄子这样一门的修炼
- 其实也可以说中国人所有的学问都是有这样一个共通性
- 中国人所有的学问都是体用合一的
- 在西方的思想世界里面
- 好像有一些是一个纯哲学的思想
- 就是揣想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
- 作为一个头脑上面的运作
- 可是中国的学问一直以来不太有纯哲学这个东西
- 外国人在研究中国人的学问的时候会说
- 你们明朝的李时珍好了厉害呀
- 编一本《本草纲目》植物的分类
- 几乎都不输给我们西洋生物学的界、门、纲、目、科、属、种的分类
- 可是李时珍为什么要编《本草纲目》
- 是因为我们要吃它
- 如果不是要吃它的话
- 这个我们理都不理
- 比如《本草纲目》有天方国木乃伊
- 然后告诉你木乃伊可以怎么吃
- 磨成粉呀
- 治什么病呀
- 中国人是非常非常讲究实际效能的
- 所以庄子也是讲究实际效能的一个效能
- 而不是带给我们某种很空泛的心灵上的满足
- 很多事情不是你想通就好
- 人想通到练成之间路还是非常遥远
- 我们课堂主轴是庄子的内七篇
- 外篇与杂篇每个故事看起来都太完整
- 内篇每一段每一段看起来有像竹简有破掉的感觉
- 太完整的故事就可能是后人补做的
- 可能是弟子们写的所以才保存的那么好
- 不像是庄子本人所写的
- 学道家
- 又不能认为庄子与老子是同一家
- 就这两个作者
- 他的基本的个性是非常不一样的
- 庄子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热血的人
- 而老子这个人是一个很冷血的人
- 《老子》这个本书读起来有种他在唱衰你
- 他在看你怎么垮台
- 看你怎么死
- 那种很幸灾乐祸的书
- 而《庄子》则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会让自己好起来
- 那种奋发向上的感觉比较多点
- 同样是道家代表人物
- 两本书作者的个性是非常不同的
- 像庄子告诉你怎么练成一个比较放松、比较空的境界
- 拼命的告诉你怎么练到
- 而放松这个境界
- 老子则是
- 专气致柔
- 能如婴儿乎
- 就是你拼命的放松
- 你能比连放松是什么都不晓得婴儿更放松吗
- 就是这样非常的冷嘲热讽
- 同一样事物
- 老子用这个字的时候
- 而庄子用的是另一个字
- 所以老子与庄子
- 互相注解的机会不大
- 学《庄子》比较好用的注解反而是用他的外篇与杂篇来注解他的内篇
- 就是外篇与杂篇的一些段落
- 当做是帮助内篇的文献
- 庄子是非常独家的
- 中国人学问三个人才能成“家”
- 而“道家”出了一个老子
- 出了一个庄子还没有第三个
- 所以不能成为“家”
- 像体用合一这件事
- 庄子自述自注
- 我们姑且看看《天道》七、八段
- “世之所贵道者书也
- 书不过语
- 语有贵也
- ”世界上很当一回事
- 能够传道的就是语言文字
- 语言文字到底又重要在什么地方呢
- “语之所贵者意也
- 意有所随
- 意之所随者
- 不可言传也
- ”这个文字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传达给你一个讯息、一个思想
- 可是这个思想是有跟着另外一个东西的
- 这个思想所跟着的那个东西呢
- 是没有办法言传的
- 是不能用教的
- 这么简单的道理
- 就不说《庄子》这部伟大的书了
- 就是在家里看一本教你如何练成“蝶式”游泳的书
- 翻来翻去
- 这本书背的滚瓜烂熟
- 可是还是不会游蝶式的
- 那是因为需要练出很肌肉和经验才能练成的
- 不是说看了书就可以学的
- 文字可以给你一个锻炼的方法
- 如果你不锻炼
- 这些文字是没有用的
- “而世因贵言传书
- 世虽贵之
- 我犹不足贵也”虽然世界的人听到这种讯息都是很当一回事
- 其实我很怕某一种人在看某一些节目
- 就是某一些宗教人
- 在听他的上师在讲道的节目
- 上师在讲的道
- 听起来就金光灿烂
- 而听道的人就觉得法喜充满
- 如果在道家来看是没有这种事
- 并不是听了就是你的
- 而是在练成以后才是你的
- “为其贵非其贵也
- ”一般人认为的很宝贵的文字情报
- 其实并不是那么宝贵
- “故视而可见者
- 形与色也
- 听而可闻者
- 名与声也
- ”其实你看的到
- 听的到文字讯息
- 其实都是一些形色名声
- 就是一些虚荣的表现而已
- “悲夫
-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
- ”(庄子用到“情”这个字的时候
- 很多时候是情况的情
- 真实的情况
- )以为听到关于这个东西的描述
- 就摸到那个东西的真实状况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
- 就像是
- 美食家写的书
- 读了之后就能享受到菜的香味吗
- 不见得的吧
- 必须吃到嘴里才能感受的到
- “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”如果光是靠这些文字情报不能让我们摸到这个事情的真相的话
- “则知者不言
- 言者不知
- 而世岂识之哉
- ”
- 难怪真正懂的人都有点懒得教
- 而一副拼命在教的
- “我现在告诉你呀
- 你一定要了解呀”
- 其实是在教假的
- 而他没有发现他教的是假的
- 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
- “桓公读书于堂上
怕别人难过,就说不要难过了,不要难过了,我看的别人在安慰他人。我就觉得这个在安慰别人的人好残忍呀,就好像指着一堵墙,三公尺嘛,你就跳过就好了,不要被铁丝网勾到。人家没有练过,你觉得跳过去有可能吗?所以同学应该放宽心,我不会对你挑三挑四的,等你苦练庄子十年之后,再有什么练不成的地方,我再来挑你嘛,对不对?现在人呢怎么可能呢?是不是?大家都是一块璞玉呀,讲好听点事璞玉,不好听就是没有一点功力的状态,所以这个事情是不得不看开。
庄子这样一门的修炼,其实也可以说中国人所有的学问都是有这样一个共通性,中国人所有的学问都是体用合一的。在西方的思想世界里面,好像有一些是一个纯哲学的思想,就是揣想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,作为一个头脑上面的运作。可是中国的学问一直以来不太有纯哲学这个东西,外国人在研究中国人的学问的时候会说,你们明朝的李时珍好了厉害呀,编一本《本草纲目》植物的分类,几乎都不输给我们西洋生物学的界、门、纲、目、科、属、种的分类。可是李时珍为什么要编《本草纲目》?是因为我们要吃它,如果不是要吃它的话,这个我们理都不理。比如《本草纲目》有天方国木乃伊,然后告诉你木乃伊可以怎么吃,磨成粉呀,治什么病呀。中国人是非常非常讲究实际效能的,所以庄子也是讲究实际效能的一个效能,而不是带给我们某种很空泛的心灵上的满足。很多事情不是你想通就好,人想通到练成之间路还是非常遥远。
我们课堂主轴是庄子的内七篇,外篇与杂篇每个故事看起来都太完整,内篇每一段每一段看起来有像竹简有破掉的感觉,太完整的故事就可能是后人补做的,可能是弟子们写的所以才保存的那么好,不像是庄子本人所写的。
学道家,又不能认为庄子与老子是同一家,就这两个作者,他的基本的个性是非常不一样的,庄子这个人是一个比较热血的人,而老子这个人是一个很冷血的人。《老子》这个本书读起来有种他在唱衰你,他在看你怎么垮台,看你怎么死,那种很幸灾乐祸的书。而《庄子》则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会让自己好起来,那种奋发向上的感觉比较多点。同样是道家代表人物,两本书作者的个性是非常不同的,像庄子告诉你怎么练成一个比较放松、比较空的境界,拼命的告诉你怎么练到。而放松这个境界,老子则是:专气致柔,能如婴儿乎?就是你拼命的放松,你能比连放松是什么都不晓得婴儿更放松吗?就是这样非常的冷嘲热讽。同一样事物,老子用这个字的时候,而庄子用的是另一个字。所以老子与庄子,互相注解的机会不大。学《庄子》比较好用的注解反而是用他的外篇与杂篇来注解他的内篇,就是外篇与杂篇的一些段落,当做是帮助内篇的文献。庄子是非常独家的。中国人学问三个人才能成“家”,而“道家”出了一个老子,出了一个庄子还没有第三个,所以不能成为“家”。
像体用合一这件事,庄子自述自注,我们姑且看看《天道》七、八段。“世之所贵道者书也,书不过语,语有贵也。”世界上很当一回事,能够传道的就是语言文字,语言文字到底又重要在什么地方呢?“语之所贵者意也,意有所随。意之所随者,不可言传也,”这个文字他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传达给你一个讯息、一个思想,可是这个思想是有跟着另外一个东西的,这个思想所跟着的那个东西呢,是没有办法言传的,是不能用教的。
这么简单的道理,就不说《庄子》这部伟大的书了,就是在家里看一本教你如何练成“蝶式”游泳的书,翻来翻去,这本书背的滚瓜烂熟,可是还是不会游蝶式的,那是因为需要练出很肌肉和经验才能练成的。不是说看了书就可以学的。文字可以给你一个锻炼的方法,如果你不锻炼,这些文字是没有用的。
“而世因贵言传书。世虽贵之,我犹不足贵也”虽然世界的人听到这种讯息都是很当一回事,其实我很怕某一种人在看某一些节目,就是某一些宗教人,在听他的上师在讲道的节目,上师在讲的道,听起来就金光灿烂,而听道的人就觉得法喜充满,如果在道家来看是没有这种事,并不是听了就是你的,而是在练成以后才是你的。
“为其贵非其贵也。”一般人认为的很宝贵的文字情报,其实并不是那么宝贵。“故视而可见者,形与色也;听而可闻者,名与声也。”其实你看的到,听的到文字讯息,其实都是一些形色名声,就是一些虚荣的表现而已,“悲夫,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!”(庄子用到“情”这个字的时候,很多时候是情况的情,真实的情况。)以为听到关于这个东西的描述,就摸到那个东西的真实状况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,就像是,美食家写的书,读了之后就能享受到菜的香味吗?不见得的吧?必须吃到嘴里才能感受的到。“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”如果光是靠这些文字情报不能让我们摸到这个事情的真相的话,“则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而世岂识之哉?”,难怪真正懂的人都有点懒得教,而一副拼命在教的,“我现在告诉你呀,你一定要了解呀”,其实是在教假的,而他没有发现他教的是假的。
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,“桓公读书于堂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