猴子也能作画?
六〇年代的一个实验可以作为这种随机应变的例子。研究人员将颜料、画笔和画布交给一群猴子。这群猴子拿起画笔把玩了一番,完成了一系列画作。研究人员将这些画作表框、签名,并且将其中的某些作品送到艺廊展出。他们故意不透露幕后的画家是猴子。这些画作竟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。当后来发现猴子才是画作的原创者时,某些现代艺术的批评者即乐此不疲地引用此一例子,印证抽象绘画原本就是无稽的。一般人最喜欢这类的新闻——看着象牙塔里的专家当众出丑;或欣赏那些老是板起面孔、一本正经的老学究,被自己的专业知识所愚弄。
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则故事。故事本身虽然荒诞不经,但其中的涵义与创造性过程却是息息相关。首先,是一个念头让猴子和绘画凑在一块儿。选择让猴子使用什么颜料也是一个念头所促成。决定哪些画作应该签名表框、哪些应该丢弃,则是人类本身。此一决定又是根植于价值和美学的观点。猴子的随机涂鸦行为,仅是完成画作过程中的某一部分。其他部分并不是随机的,有很多的画作其实仍是直接源自人类的观念、决定和衡量标准。
决定所欲结果特色的衡量标准里,有些是一般性的,有些则是特定性的。假设你要盖一座房子,要多大的地方、多少房间、什么位置、什么价钱、与何种邻居为邻、学区的品质如何,你可能心里都已经有个谱,但却无法明确了解拥有这些特质的房子会是什么样子。即使你尚不十分了解实际的房屋外型回事如何,你脑海中所想要的结果,仍然是清晰可辨的。事实上,可能有数种类型的房子符合你的理想。
喜欢即兴创作演出的艺术家,也许并不清楚最后的画作回事什么样子,但对于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事物却是了然于心的。就此而言,作画本身就是过程的一部分;最后的结果则是表现力的力量。
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波洛克(Jackson Pollock,1921-1056)因泼洒绘画风格而成名。他经常将颜料直接泼洒在画布上,当然他并无法知道什么颜色会在什么时候、泼洒在画布的哪块地方。如果事前连色彩的分配布置都不清楚,他对于自己所要的结果,又有多少的了解呢?
一切都在掌握之中
事实上,一切都在掌握之中。他的笔记本中涂满了许多构图细心的素描和水彩,与他的泼洒绘画风格类似。当你以时间顺序来看这些构图时,你会发现他正在发挥他的创作理念,这种理念的进展可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完成的。如此一来,他的泼洒画风就可以完全被理解了。
我曾经与一位艺术家朋友谈论过波洛克。这位朋友说,“当然他的作品非常了不起,他是位好画家,他知道他想要的东西。”这番评语果然一针见血。他的脑海中有一副清晰的图像,并且有能力将这图像呈现出来。创造的过程不正是如此吗?一九五二年波洛克在接受访问时,有人问到他绘画的过程,亦即过程对他的作品是否很重要?“过程只不过是完成目的——创造我想要的画作的一个手段。”波洛克接着说:“过程本身并没有意义。只不过是创造结果的方式而已。”
当你开始进行创造时,应该了解到没有所谓的正确方式。绘画没有正确的方式,编曲没有正确的方式,创造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正确的方式。你的所作所为将取决于个人的风格、偏好、价值观以及愿望。积累多次经验后,你将成为主宰自己创造过程的专家,而这才是与你的生活直接有关联。
从理念到愿景
概括性的理念与愿景并不相同。理念的发生先于愿景。理念是概括性的,愿景则是特定性的。在理念阶段,你必须多次试验各种可能性。冥想、思考、走路、向天空凝望、看电视、洗热水澡、睡觉、作梦、与朋友交谈都会产生理念。在此阶段,你应该天马行空般地让各种理念在你的脑海中停留一段时间,尽量去了解它,让自己知道为什么喜欢它,为什么不喜欢它。理念一旦形成后,下一步骤就是具体化,还需要专注的行动。
一个理念可能有好几种呈现的方式,你要如何去呈现呢?此时理念形成阶段所运用的原则,可同样运用到愿景发展阶段。那么理念与愿景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什么?差异就在“专注”,而唯有在层层条件设定后,专注性才会突显出来。当你将理念专注成一个愿景时,事实上就是在许多概念中专注于某一概念。所有的愿景都是理念,但并非所有的理念都可成为愿景。在理念阶段你可以多方尝试,但在愿景阶段,你已决定只有那一个。
一旦愿景成形后,代表碰上你已经从概括性走到了特定性,在创造过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此一阶段在艺术界和科学界中比比皆是。特定的微晶体和半导体蕴含着概括性的电子技术;纽约世贸中心的特殊建筑形态,则融入了建筑界的概括原则;七四七喷射客机的特定形态,也是从航空力学的概括原则中演进而来。
假设你是一位建筑师,能够建造任何形式的房子。在盖房子之前,你需要先对房子产生概括性的概念,譬如:房子有多大?使用什么样的建材?预算是多少?这些都算概括性的概念;这些问题的答案不能形成你对这个房子的愿景。但一旦概括性概念成形后,就很容易进入特定化,意即房子的风格、多少房间、房间的配置、厨房的位置,风格属于传统、现代或未来这一类的问题。
当概念越来越清楚时,一个特定的房子就开始出现在你的脑海里。你对自己所要的东西就能完全掌握。
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清晰
在“创造技能”课程的第一堂课中,同学们就练习这项原则。首先,他们构思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。他们在脑海中先形成几个图像。然后将其以文字描写下来。完成之后,为这些理念进行一些“实验”–不修改或重新构思,再形成新的图像。如此一来,理念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清晰。此时,也渐渐地对理念有了“感觉”。不久之后,他们开始产生一个自己想要创造的结果的特定愿景。
一位男士开始时的概括理念是一栋度假的房子。当他以图像构思时,他想像出更多的细节。加了个小池,又加上些树木。试放在温暖的气候中,又试了试山区。他觉得比较喜欢放在山区。他又加上了些便捷的交通,可通达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场所。开始时,他构思的是一栋小木屋,后来决定扩大些,多几个房间,房子也改为两层。他又增添了更多细节。在练习结束时,他产生了自己所想要的愿景。在这期课程全程结束时,他已经购买了一栋完全吻合自己愿景的房子。在过去,他曾经有过想要拥有度假小屋的白日梦,但仅止于一种希望性的想法,一直无法形成自己的理念。但是,当他将一个概括性的理念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愿景后,就能够开始专注于其创造的过程。他越来越能精确地看到他所想要的,再加上“创造技能”中其他的技术,帮助他实现了他想要的结果。
还有一位参加“创造技能”课程的妇女,想要开创自己的事业。刚开始时,她对拟出概括性的概念略感困难,因为她老是将熟悉的某些行业与她所想要的事业混在一起。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,老是将存在的事物与自己所想要的事情混为一谈,而不是重新开始构思一般性概念。经过几次错误尝试后,她终于摒弃原有成见,开始想像自己是如何为未来的事业所着迷。同时也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工作伙伴。慢慢地,她提出了各种概念,并从各个角度不断地试验。试验的次数越多,构思中的事业也越具有雏形。最后她决定服务业才是她的最爱。于是她开始在这领域中思索。过了不多久,她对自己的事业终于有了明确的愿景:旅行社。这对她而言,是一项崭新的尝试。当这位女士随着原有的概念逐步发展到特定的愿景时,她终于可以采取一些重要的步骤,建造出一家如今既与众不同又非常成功的旅行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