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,
多数人总是相信:命运受到环境的摆布。
一旦持有这种想法时,你只有两种选择:
一是针对环境予以顺应;一是予以反抗。
你可以当个怪怪牌,不然就是叛逆小子。
从孩提时代就有人告诉我们:做事情要遵守一定的准则。穿衣服、吃东西、过马路,都必须照规矩。从小我们就要学习适应这个世界,知道做事的分寸与界限,了解自己在家庭、朋友、社团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每个人最重要的工作似乎就是学习以“正确”的方式过生活。小时候,世界像是个谜团,童稚的心灵无法了解事情为何如此发展;大人们往往会要求小孩采取一些他们无法了解的行动,口吻中还似乎暗示着:“你应该了解我的意思,不懂的话,你就是有问题。”
小孩一向都认为大人应该知道自己在说什么。不是吗?大人会做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。开汽车、煮东西吃、修理玩具,似乎样样精通。讲起话来权威十足。一旦你顽抗不从,他们会摆出一副令人骇怕的样子。
年事稍长后,你不再喜欢恶人颐指气使,你开始尝试如何说不。当然有时成功,有时失败。于是开始有人注意你了,你也喜欢这种受瞩目的感觉。但有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,似乎令你有点厌倦,于是你开始懂得如何迎合他人,以得到证明的评价;否则不论你如何努力,总是无法尽如人意。
摸索过程中主要目标,即是学习了解这个世界,你发现确实有些值得学习的,而且如果表现不错的话,还可得到些奖励,或至少不会有人来打搅。
随着兴趣培养出来后,你不再倚赖原先照顾你的人,却越来越懂得靠自己,和倚赖与你同年龄的朋友。
多次经验后,你也发现到大人并不是什么万事通。
信心危机
小时候,母亲常告诫说她会告诫说他会检查舌头以判断我们是否诚实。当舌头呈现蓝色时,就表示我们在撒谎。母亲的判断相当准确,所以你也一直确信——撒谎的话,舌头就会变成蓝色。有一天,你说了实话,但母亲仍然说你的舌头是蓝色的。你于是产生了信心危机。怎么说实话舌头也会变蓝色?你怀疑舌头作为测谎器的功能是否失灵了,还是整个事情都是母亲捏造的。若是母亲捏造的,那她的其他所作所为是否也是如此?于是你对大人的诚信问题投下了不信任票。至此你仍然相信整个世界有其运作原则,但那些权威人物并非完全正确。于是你开始自己摸索这世界的运作法则。你的同僚纷纷提供意见,当然有些也是不正确的。
你终于发现,成人竟是如此不可预测,有时也会表现不公平、不诚实。为了避免触怒他们,你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。在自己想做什么与他人想要你做什么之间,你似乎找到了平衡点。采取合作的态度,或许可以赢得他人的欢心,让你更想配合。但有时别人似乎并不领情,浇得一头冷水后,你发现合作与否似乎不是那么重要,于是你偏向采取不合作态度。
在学校里,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运作方针。你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。慢慢地,你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,对人生的看法也逐渐转变,但仍然认为生活有其一定的运作原则。一旦你对这个世界的意见逐渐成形后,下一步就是如何应对的问题。追随前人的脚不是最稳当不过了。你开始察觉到什么是正确的路径,开始感受到别人对你的期望是什么。
环境决定命运?
有一个心理学研究,在三、四岁小孩身上放个录音机,看看这些小孩每天到底接受了哪些讯息。研究者发现,百分之八十五的内柔,不是大人叫小孩不可以做什么,就是训诫小孩不听话的恶果是什么。
什么可以做、什么不可以做,从小我们就听大人这么说。避免伤害自己与周遭的人。是我们小时候的行为准则。“别在马路上玩。”、“别吵你父亲。”、“不要玩火柴。”、“别迟到了。”可以了解,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子女能趋吉避凶。但所采取的对策却只是一再叮咛,直到子女将这番训诫当成习惯。一旦我们知道如何过马路或点火柴后,这种避免危险的倾向就会深植内心。结果我们从小学习到的便是,环境是支配生命的力量。对于环境的正确回应,父母亲一定赞同;反之,他们一定坚持异议。
人类社会中充满了这种观念。能对环境做出“正确”回应者,总是名利双收,集宠爱于一身。若是回应“失当”,则吃牢饭、受羞辱、颜面尽失,也是常有的事。不管自己的境遇如何,多数人总是相信命运受到环境的摆布。一旦持有这种想法时,你只有两种选择:一是针对环境予以顺应;一是予以反抗。你可以当个乖乖牌,不然就是叛逆小子。顺应或反抗不只是过生活的方法而已,它也深植心中,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我将之称为顺应或反抗导向(responsive or reactive orientation)。当前的教育制度都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主导生命倾向。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,就是将小孩纳入社会体系。换句话说,学校都是在教学生如何顺应。
许多学生适应能力强,能做出适当的顺应。但这些行为并不是出自对学习的热忱或对知识的渴望,而仅是出自一种趋吉避凶的期望罢了。
许多学生对这种强加于身上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以为然,于是起身反抗教育制度及代表权威的父母师长。对这些学生而言,他们的行为仍然受制于环境。在各学校的家长会中,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慨叹:“要是他们能够迷途知返就好了!”
两种因应环境的模式
通常,顺应型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较优,分数较高,较易适应师长所订定的标准。
即使是长大成人后,这些人仍持续被灌输各种采取适当顺应的讯息。例如:许多“人性潜能发展”课程,就是在知道人们学习如何针对生活环境,采取更新且成熟的顺应方式。这种方式其实并不新颖,充其量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。“美好的生活等着你!”这句话,几个世纪来一直吸引着人们作出正确的顺应。这幅美好的画面正好也是一种陷阱,多少人陷身其中而无法脱身。这些发展潜能的课程——强调释放被压抑的意识、正面性思考、行为调试、冥思、“创造性”解决问题——不管为何,其重要目的就是教导人类该如何顺应环境,好像环境拥有主控权。
即使多年学习这些课程后,人们仍然无法学会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,顶多学会教条式的顺应,心中有一份憧憬而已。
这是因为创造与顺应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!
有些人并不针对环境作顺应,而是根本排斥社会认可的那种学校、家庭生活型态。他们反抗行为有时是公然的,有时是隐而不彰的。
其实反抗型的人也相信环境是生活的原动力,只是认为生活应该是另一种风貌。
反抗的心态让你经常使用讥讽的言词,怀疑他人。对于在位的权威人物持有戒心、认同抵制不讲道义的政治或宗教学说。下面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你是否具有反抗性:
l 你是否长期抗拒环境?
2 你的行为与信念是否冲着反抗负面环境而来?
3你是否认为自己常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克服环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