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如河流(3)

  • 有些结构会造成摇摆不定的状态
  • 有些结构则会导引前往最终的目标
  • 钟摆的结构一定是摇摆不定
  • 火箭的结构则是朝向最终目标
  • 摇椅原本就是上下晃动的
  • 汽车则是在驾驶人的掌握下趋向目的地的
  • 起伏不定的人生有些人的生命结构注定是起起伏伏、上上下下
  • 这种经历可能会一再重复
  • 偶尔顺遂、偶尔崎岖
  • 整个人生就在一个循环中打转
  • 这些人偶尔感受到改变的事实
  • 但都是短暂的
  • 并无法起死回生
  • 似乎所有的人都曾不定期地陷在这种结构中
  • 但有些人却这样过了一辈子
  • 起起落落的
  • 确实让人沮丧不已
  • 摇滚歌手史普林斯汀(BruceSpringsteen)唱道
  • “走一步
  • 退两步”
  • 还真是道出了其中的辛酸
  • 忽略了结构所能产生的作用
  • 你会老是怀疑
  • 为什么企图改变人生的努力
  • 总是无疾而终
  • 心理治疗师对这种现象的并不能尽如人意
  • 恶意破坏(sabotage)、自我毁灭(self-destructive)、失败症候群(failurecomplex)等字眼
  • 只是对长期起伏人生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察而已
  • 观察不入微
  • 当然无法对症下药
  • 一般人总认为是人内在的情境导致你的一些怪异行径
  • 诸如情绪、需要、恐惧、压抑、动机与本能等
  • 也许童年对母亲的亲密关系
  • 使你逃避异性的爱情
  • 童年的一段创伤
  • 造成你害怕权威性人物
  • 过早断奶致使你酗酒
  • 任何一种解释都能自圆其说
  • 总归一句就是
  • “你有问题了”
  • 解决之道就是找出问题来源
  • 对症下药后就能恢复原来的功能
  • 但不幸的是
  • 一个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
  • 另一个问题跟着又来了
  • 如果你是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中
  • 这些解决方法将一无是处
  • 因为心理上的答案无法解决结构的问题
  • 充其量只能应付导因于结构的行为问题罢了
  • 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毫无可取之处
  • 但效果总是有限
  • 无法维持长久
  • 有时虽然短暂有效
  • 长久下来反而退步
  • 从心理层面去解决结构的问题
  • 往往于事无补
  • 发生起伏状况的时间快慢不一
  • 快的话一星期、半年
  • 慢的话则一年或两年
  • 当一切回复到原状时
  • 一般人对于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之实
  • 常会感到震惊与沮丧
  • 我们常将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这种情况
  • 当成是一个应该予以克服的问题
  • 其实不然
  • 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利于你创造的结构而已
  • 勇往直前的人生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误认为
  • 不符我们期望的状况就是“出了问题”
  •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
  • 为了解决问题
  • 所以我们采取行动排除不必要的事物
  • 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
  • 我们也可以采取行动来创造某些事物
  • 创造与解决问题这二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
  • 但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时
  • 所提出的的解决办法就更有建设性
  • 你不会再问
  • “该如何排除这道难题
  • ”而是
  • “我应该采用何种结构
  • 以创造我所想要的结果
  • ”人类文明的重要进展就经过创造性的过程
  • 但很矛盾的是
  • 大多数人并没有被教导如何创造
  • 创造过程的结构
  • 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制度及社会体制的结构
  • 大不相同
  • 创造者学习成长的环境
  • 与一般人的成长环境
  • 也有显著的不同
  • 创造性过程的结构不会起起落落
  • 而是朝向最终目的地前进
  • 所以创造者可以尽情发挥
  • 本书将让你清楚了解到创造性过程的结构
  • 我们并不讨论如何解决你的问题
  • 而是让你知道如何随心所欲地创造
  • 许多人都已经有相当的成就
  • 但若生命中的结构无法提供必要支援的话
  • 成就势必大打折扣
  • 若能将起伏不定的结构
  • 调整为目标一致的结构
  • 想必成功的几率将大幅提高
  • 创造原则可用于生活我最近针对纽约的艺术家特别开了一门课
  • 电影制片、小说家、诗人、音乐家、画家等齐聚一堂
  • 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
  • 这门课主要对象是已有相当成就的艺术家
  • 能有机会与这些已在创造性过程中收放自如的人一道切磋
  • 的确相当荣幸
  • 但随着课程逐渐进行
  • 我却发现一项令人讶异的事实
  • 这些伟大的艺术工作者
  • 并不知道如何将艺术创造过程里的原则
  • 应用到职业生涯或日常生活中
  • 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
  • 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(theBostonConservatoryofMusic)就读时
  • 从没学过如何将编曲的原则以及创造性过程
  • 应用到日常生活中
  • 毕业后多年
  • 在一个启发下
  • 我才发觉所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编曲上
  • 在创造生活方面也有相当助益
  • 如果创造性过程如此强有力
  • 我们难免会质疑
  • 为什么许多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同样的困难
  • 这显然是因为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
  • 从事创造行业的学员在参加“创造技能”(TechnologiesforCreating)这门课之后
  • 往往流露出感激的心情
  • 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工作中所发展的技能
  • 直接应用到生活上
  • 艺术与科学所拥有的丰富特质
  • 是创造性过程最佳的训练场所
  • 创造者知道如何整合底层结构
  • 以迈向最终的目标
  • 对这些人而言
  • 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目标之间
  • 就是一条阻力最小之路
  • 就整个历史来看
  • 每个文化都具有自己的艺术、音乐、舞蹈、建筑和陶艺
  • 创造的欲望并不因为国籍、种族、教育背景或是年代
  • 而有所不同
  •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冲动
  • 但只有少数人是在创造环境中成长的
  • 一旦了解阻力最小之路如何在生活中挥发作用
  • 你就能够享受到人类文明中这项最丰富、也最重要的特质
  • 你与这项特质的关系并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
  • 其实生活所有的层面都将受其影响

有些结构会造成摇摆不定的状态,有些结构则会导引前往最终的目标。钟摆的结构一定是摇摆不定,火箭的结构则是朝向最终目标;摇椅原本就是上下晃动的,汽车则是在驾驶人的掌握下趋向目的地的。

起伏不定的人生

有些人的生命结构注定是起起伏伏、上上下下。这种经历可能会一再重复,偶尔顺遂、偶尔崎岖,整个人生就在一个循环中打转。这些人偶尔感受到改变的事实,但都是短暂的,并无法起死回生。似乎所有的人都曾不定期地陷在这种结构中。但有些人却这样过了一辈子,起起落落的,确实让人沮丧不已。摇滚歌手史普林斯汀(Bruce Springsteen)唱道:“走一步,退两步”,还真是道出了其中的辛酸。

忽略了结构所能产生的作用,你会老是怀疑:为什么企图改变人生的努力,总是无疾而终?

心理治疗师对这种现象的并不能尽如人意。恶意破坏(sabotage)、自我毁灭(self-destructive)、失败症候群(failure complex)等字眼,只是对长期起伏人生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察而已。观察不入微,当然无法对症下药。

一般人总认为是人内在的情境导致你的一些怪异行径,诸如情绪、需要、恐惧、压抑、动机与本能等。也许童年对母亲的亲密关系,使你逃避异性的爱情;童年的一段创伤,造成你害怕权威性人物;过早断奶致使你酗酒。

任何一种解释都能自圆其说,总归一句就是,“你有问题了”。解决之道就是找出问题来源,对症下药后就能恢复原来的功能。

但不幸的是,一个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,另一个问题跟着又来了。

如果你是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中,这些解决方法将一无是处。因为心理上的答案无法解决结构的问题,充其量只能应付导因于结构的行为问题罢了。

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毫无可取之处。但效果总是有限,无法维持长久。有时虽然短暂有效,长久下来反而退步。

从心理层面去解决结构的问题,往往于事无补。

发生起伏状况的时间快慢不一:快的话一星期、半年;慢的话则一年或两年。当一切回复到原状时,一般人对于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之实,常会感到震惊与沮丧。

我们常将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这种情况,当成是一个应该予以克服的问题。其实不然,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利于你创造的结构而已。

勇往直前的人生

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误认为,不符我们期望的状况就是“出了问题”。有了问题就要解决。为了解决问题,所以我们采取行动排除不必要的事物。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我们也可以采取行动来创造某些事物。创造与解决问题这二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。

但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时,所提出的的解决办法就更有建设性。你不会再问:“该如何排除这道难题?”而是:“我应该采用何种结构,以创造我所想要的结果?”

人类文明的重要进展就经过创造性的过程。但很矛盾的是,大多数人并没有被教导如何创造。创造过程的结构,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制度及社会体制的结构,大不相同。创造者学习成长的环境,与一般人的成长环境,也有显著的不同。

创造性过程的结构不会起起落落,而是朝向最终目的地前进,所以创造者可以尽情发挥。本书将让你清楚了解到创造性过程的结构。我们并不讨论如何解决你的问题,而是让你知道如何随心所欲地创造。许多人都已经有相当的成就,但若生命中的结构无法提供必要支援的话,成就势必大打折扣。若能将起伏不定的结构,调整为目标一致的结构,想必成功的几率将大幅提高。

创造原则可用于生活

我最近针对纽约的艺术家特别开了一门课。电影制片、小说家、诗人、音乐家、画家等齐聚一堂,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。这门课主要对象是已有相当成就的艺术家。能有机会与这些已在创造性过程中收放自如的人一道切磋,的确相当荣幸。

但随着课程逐渐进行,我却发现一项令人讶异的事实。这些伟大的艺术工作者,并不知道如何将艺术创造过程里的原则,应用到职业生涯或日常生活中。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。

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(the Boston Conservatory of Music)就读时,从没学过如何将编曲的原则以及创造性过程,应用到日常生活中。毕业后多年,在一个启发下,我才发觉所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编曲上,在创造生活方面也有相当助益。如果创造性过程如此强有力,我们难免会质疑:为什么许多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同样的困难?这显然是因为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。

从事创造行业的学员在参加“创造技能”(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)这门课之后,往往流露出感激的心情。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工作中所发展的技能,直接应用到生活上。

艺术与科学所拥有的丰富特质,是创造性过程最佳的训练场所。创造者知道如何整合底层结构,以迈向最终的目标。对这些人而言,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目标之间,就是一条阻力最小之路。

就整个历史来看,每个文化都具有自己的艺术、音乐、舞蹈、建筑和陶艺。创造的欲望并不因为国籍、种族、教育背景或是年代,而有所不同。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冲动,但只有少数人是在创造环境中成长的。

一旦了解阻力最小之路如何在生活中挥发作用,你就能够享受到人类文明中这项最丰富、也最重要的特质。你与这项特质的关系并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,其实生活所有的层面都将受其影响。

分享到:

评论0

  • 您的称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