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意他人的看法,从意识形态来看,其实就是一个“奴性”很重的人,不管事实上你的社会地位有多高。
在意他人的看法,意味着在其意识中“罪恶感”占比较多,所以情绪会一直被“惩罚”这个主题黏住。
庄子说:“支离其德。”意思是“打散你的道德”。
在意他人的看法,这个情绪的源头其实是你自己意识中种种“对的”,“人应该怎样”的道德设定。
你或许会问:人怎么能没有道德?
这就要区分出“天然的同理心”和“人工的罪恶感”。前者是与生俱来的,而后者却是在人类文明的熏习下的产物,也即是人为的道德。我们不能以人工的罪恶感去取代天然的同理心。否则人的“正确的观念”所形成的道德自我,会被我执当成武器去消灭“灵魂真我的声音”,灵魂真我被破坏,天然的同理心也就消减了。
“罪恶感”通常是由“紧张”(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,所以深怕自己有一点点不完美,而事实上是不可能完美的,所以焦虑)和“面子”(绝对不能允许自己被人瞧不起,事实上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完全是无法由你控制的)累积而来,甚至还会恶化为“羞耻心”。
《旧约圣经》上说,人本来是没有羞耻之心的,只是因为吃了是非之果,才产生的羞耻心。所以说,人的“原罪”其实是让罪恶感和羞耻心取代了心中之神。
那怎样才能防止上述情形的出现呢?
《白皮书》提到的经验是:多做“有罪恶感但会比较快乐的选择”。当然这个“罪恶感”指的是自我的罪恶感而不是灵魂层面的罪恶感,而这个“快乐”则指的是灵魂层面的快乐而不是自我的快乐。
像说谎骗人、打人、情绪爆炸式大闹一场,或是懒在家里当啃老族等等,那不过是自我被满足的快乐,并不是真正的快乐,所以即使有罪恶感也无用,甚至会反过来加强自我的力量。
那么具体怎么做呢?
比如说,因竞争输人而又罪恶感时,其灵魂的呼唤也许是“赶快去休息!”那么休息就是“有罪恶感但快乐的选择”。
又比如说,因没常跟父母通电话而有罪恶感时,其灵魂的呼唤也许是“父母的情绪上对你的执着已经很重了,还是不要去撩拨他们了,让他们学会过自己的生活吧!”
又比如说,因担心吃东西会肥而有罪恶感时,其身体的呼唤可能是“拜托给我甜食,我需要脑内吗啡!”